1988年8月底,东方红版“让世界充满爱”(俗称“小白鸽”)奖券设计者接到厂技术科通知,要求其在拟于9月中旬开印的“小白鸽”奖券设计图上加红、紫、绿三色点纹,红色为星形点纹,紫色和绿色为不规则点纹。非为美观,只为“防挑”。防挑主要是针对刮开式奖券,传统型券不存在此问题。早期刮开式奖券的有奖票和无奖票是分开印刷的,到准备发行时才打混装盒。当时还没有彩票专业印刷设备,采用的是通用印刷设备,印刷过程中细小的纸毛、灰尘如果沾在有奖票的印版上,就会形成不易察觉的疵点、脏点,一旦批量生产,有心人就很容易找出疵点、脏点的规律,从而轻而易举地把有奖票挑出来。“小白鸽”券是中国早期奖券防挑与反防挑“斗智”的见证,但引发“斗智”的则是“猪八戒”。
1988年7月,中国第一次批量生产的2000万枚“西游记”奖券投放市场,反应热烈,销售火爆。但很快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销售人员的注意:每当销售点新拆封整盒奖券时,一些三五成群在销售点附近转悠的人立即围上前来,每人抓一把奖券,逐张认真挑选后付款离开,并不急于刮开,到每天销售点快收摊时,他们才来刮开奖券兑奖,而且几乎张张都有奖,连续多日如此。奖券可挑?!这一怀疑迅速而秘密地逐级上报,主管部门接报后感到难以置信,奖券设计和印刷部门相关人员也百思不得其解。但事关重大,管理部门一面下令封存采用同一设计方案和印刷工艺生产的尚未出库的“红楼十二钗”,一面派员暗地进行调查。“卧底”首先从这些人窃窃私语中听到“擒猪逮猴”几个字,通过几天的“亲密接触”,终于揭开了“擒猪逮猴”的谜底:肚脐眼有一颗小红点的猪八戒、金箍棒出现重影的孙悟空即为有奖奖券。几番测试,准确无误。主管部门立即组织设计、印刷部门相关人员前往印制“西游记”奖券的北京印刷二厂(代码02)和石家庄胶印厂(代码04)调查原因、研究对策。经对印刷过程和工艺逐项筛查证实,有奖票之所以存在可挑的脏点和重影,是图案和玩法一次性印刷造成的。
为此,主管部门决定:重印02代码的“西游记”有奖券,将图案和玩法分开印刷,以减少票面形成规律性脏点的概率;04代码的未出库成品采取缝扎方法处理。这也是02、04两个代码“西游记”奖券一个为直版券一个为缝扎券的原因。
1990年初中国发明可灵活设奖的“双开券”后,防挑与反防挑的“斗智”也随之升级。挑票者中不乏“高人”,甚至有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顶尖人才,因“吃票”而聚合结伙。很快,他们通过密码、奖组、奖级、奖符分布以及销售进度等,推算出中奖“号段子”规律。1990年初夏,西南某市彩票发行部门接待了一位神秘来访者,此人对着手中的一张表格,当场打开一箱未开封的彩票,挑选出一盒彩票并从中抽出两张说:其中必有一张有奖!当场验证,果如其言,屡试不爽。神秘来客留下一份书面改进意见后悄然离去。发行人员只得按组别将彩票全部打散后用手搅拌混和,再按数量装盒。1990年10月~1991年初,“趣味符号”刮开券和“十二生肖”双开券投放市场,这种券在设计、印制等方面,采取了平面与立体结合、胶印套印四位号码、多版套印五位号码以及奖版轮插、滚动印刷分组号、小包装无规律装盒等“防挑”技术和工艺,消除了“号段子”问题,令挑票者一时束手无策。但好景不长,1992年6月,“十二生肖”票再传令人心惊肉跳的消息:“虎4抱猴6”。当时这种图数结合的“生肖”券中,“羊”为最高奖符,10万张奖组中仅1张,以下依次为猴、鸡、虎、龙、蛇、牛、马、兔、狗、猪、鼠。在10万、2万和1万张的奖组中,猴分别为10、2、1张,虎分别为50、10、5张。猴、虎均为高奖票,所谓“虎4抱猴6”,即一盒票中,如果出现了“虎4”则该盒中必有“猴6”。照此规律挑票,中高奖的概率增加了百倍。
“虎4抱猴6”是高奖版单版印刷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将中、高奖版的套数由单版增加至3~5版,每套版的规律各不相同,分批次使用,这样虎猴就无法相“抱”了。不过,防挑与反防挑的“斗智”并未因此结束,直到1998年国内几家彩票定点生产厂家全部实现电脑随机喷印奖符后,利用彩票印制、发行过程中的漏洞进行挑票的行为才基本得到遏制。早期东方红版龙券、会徽券各只印刷了200万张,蓝精灵只印了47.3万张,实际发行量更少,挑票概率小。到批量生产的“西游记”,挑票问题才浮上水面,从那时起,中国彩票防挑与反防挑的“斗智”持续了十来年。红肚脐“八戒”PK麻脸蛋“金钗”,作为“斗智”的首次“对擂”,可算是中国彩票史上的一段“奇缘佳话”了。